優質的服務流程
· quality of service processes ·
需求溝通傾聽客戶需求,了解用戶使用環境和現場工況
方案設計根據現場實際工況,針對性出具解決方案
合同簽訂技術和商務規范確認,簽訂合作協議
產品制作選擇最優質的元器件,嚴格按照技術協議
調試安裝現場規范安裝,靜態動態調試,分析儀運行
售后服務后續維護,持續跟進,終身維修
山東濟南市槐蔭區太平河南路1567號均和云谷濟南匯智港6號樓
碳達峰與碳中和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核心議題。準確測量環境及污染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是開展碳排放核算與評估的重要基礎。本文旨在系統梳理我國現行二氧化碳測量方法標準,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國家標準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測量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GB/T34286-2017)由氣象部門提出,規定了使用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測量環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適用于非污染大氣條件下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測量,其測量精度應優于0.1×10??mol/mol。
《氣相色譜法本底大氣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在線觀測方法》(GB/T31705-2015)同樣由氣象部門提出,規范了本底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氣相色譜在線觀測方法。
《氣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的測定氣相色譜法》(GB/T8984-2008)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提出,適用于氫氣、氧氣、惰性氣體等介質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分項測定,以及總碳含量的測定。
《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與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GB/T16157-1996)由原環境保護部門提出,其中規定了使用奧氏氣體分析儀法測定固定污染源排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其原理為通過吸收液吸收前后氣體體積差計算二氧化碳體積分數。
二、行業標準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觀測規范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QX/T429-2018)作為氣象行業標準,除規定觀測方法外,還對觀測系統設置、安裝、檢漏、測試、運行維護、數據溯源與處理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
《固定污染源廢氣二氧化碳的測定非分散紅外吸收法》(HJ870-2017)是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適用于固定污染源廢氣中二氧化碳的測定,方法檢出限為0.03%(體積分數),測定下限為0.12%。
《環境空氣無機有害氣體的應急監測便攜式傅里葉紅外儀法》(HJ920-2017)規定使用便攜式傅里葉紅外儀對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碳等進行現場應急監測,方法檢出限為1mg/m3,適用于定性半定量篩查。
《沼氣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測定氣相色譜法》(NY/T1700-2009)是農業行業標準,適用于沼氣中二氧化碳的測定。
《本底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瓶采樣測定方法-非色散紅外法》(QX/T67-2007)為氣象行業標準,規定了瓶采樣結合非色散紅外法測定本底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
《工作場所空氣有毒物質測定第37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GBZ/T300.37-2017)作為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規定了工作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不分光紅外線氣體分析儀法,方法檢出限為0.001%。
三、總結與分析
我國氣象、生態環境、農業、職業衛生及石化工業等部門均已制定二氧化碳測量方法標準,涵蓋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非分散紅外法、傅里葉紅外法、氣相色譜法及奧氏氣體分析儀法等多種技術原理,適用于不同樣品基質和應用場景。
從溫室氣體監測的角度來看:
在環境大氣監測方面,氣象部門已建立較為完善的測量體系,主要方法包括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GB/T34286-2017、QX/T429-2018)和氣相色譜法(GB/T31705-2015)。生態環境部門提出的便攜式傅里葉紅外法(HJ920-2017)則主要用于應急監測。
在污染源廢氣監測方面,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非分散紅外法(HJ870-2017),而奧氏氣體分析儀法(GB/T16157-1996)因精度及操作便利性限制,實際應用較少。
目前,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測量領域,污染源廢氣監測僅有手工監測方法,缺乏在線監測技術規范。然而,“碳源監測”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保障。國際上溫室氣體排放測算主要有“排放因子法”與“直接測量法”兩種路徑,其中直接測量法在精度上更具優勢,并為排放因子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未來,應依托現有方法標準,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方法體系,加快構建覆蓋源、匯的立體觀測網絡,為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提供科學、可靠的測量支撐。